5月 20日,一场别开生面的“面具与水愈”心理疗愈活动在我校心理中心举行。活动基于表达性艺术治疗与积极心理学理论,创新构建“静态创作—动态释放”双模块疗愈体系,带领心理部的学生们经历了一场从自我表达到心灵重生的蜕变之旅。
活动以“面具叙事”开启深度疗愈。在潺潺流水与低频鼓声交织的环境音中,心理中心陈雨欣老师引导参与者闭目冥想:“让颜料代替眼泪流淌”。空白面具成为情绪的载体,通过三层递进式创作——用金色勾勒社会人格的荣耀图腾,以暗色漩涡描绘内心焦虑,最终撕开部分区域书写“我允许自己不完美”的宣言,具象化呈现了当代青年心理世界的层叠样态。陈老师指出:“这种解构式创作模仿了心理治疗中的剥洋葱技术,通过外化、承认到重构的三重转化,实现情绪的可视化疗愈。”
当丙烯颜料渐干,活动转入极具张力的“水愈仪式”环节。参与者将标注着“绩点焦虑”“容貌焦虑”等压力源的面具固定于泡沫板,在佩戴护目镜后展开水枪攻防。水花飞溅间,心理部成员刘同学感慨:“看着写有I同辈压力I的字迹在冲刷中模糊,仿佛心理重担真的被水流带走了”。活动特别设置安全规则,确保在释放中守护身心健康。
分享环节呈现出动人的心理图谱。“压抑-释放-通透”“迷茫-碰撞-清醒”等三词 组合勾勒出集体疗愈轨迹。面对经水浸泡变形的面具,参与者达成共识:“社会角色如同浸水的纸面具,看似坚固实则充满可塑性”。中心老师总结道:“水既温柔又充满力量,正如我们期待年轻人建立的自我认知——既能接纳脆弱,又保有重塑生命的勇气”。
这场持续3小时的心理疗愈实践,以艺术为媒、以仪式为桥,在颜料的层叠与水花的迸溅中,构筑起当代青年自我探索的安全场域。正如活动尾声的集体宣言:“愿我们都能如流水般自愈,在冲刷与涤荡中,遇见更本真的自己。”
图文编辑:陈雨欣
初审:廖琛绯
终审:谢彪